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峯:數字技術、數實融合進入了分水嶺

2023-12-15 73 12/15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数字技术、数实融合进入了分水岭

財聯社12月14日訊(記者 劉超鳳)
2023財聯社第六屆投資年會於12月14日在上海正式召開。本次投資年會聚焦“變革·成長”主題,邀請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科研院校嘉賓共同探討資本市場的熱點話題。

會上,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峯發表主題演講——《加快構築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分享其對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的觀點。

何海峯認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就是數實融合,從技術來講,數字技術、數實融合進入了分水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數字化,以及智能化、綜合化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將共同構成中國數字經濟、數實融合的整體發展藍圖。”

何海峯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貢獻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

縱觀中國經濟發展脈絡,何海峯認爲,“中國的一大奇蹟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按不變價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3593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1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接近14%。”

放眼全球,國泰君安的統計數據顯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美元,接近了高收入國家門檻。

“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何海峯補充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何海峯表示,“中國經濟今年三季度數據穩中向好,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爲代表的機構調高了對中國的經濟預期。從年初4.6%、4.9%開始上調至超過5%,環比上升,保持了向上向好的勢頭。”

據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7日發表聲明,預計中國經濟2023年將同比增長5.4%,2024年將同比增長4.6%。何海峯表示,相比今年10月,IMF對中國2023年和2024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值均上調了0.4個百分點。

針對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IMF表示主要是因爲第三季度經濟增長表現強於預期以及最近發佈的一系列政策。

科創能力要轉化爲經濟增長動能

經濟要發展,就要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整體競爭力。據何海峯介紹,今年9月底,世界產權組織發佈了《全球創新指數》,其中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新加坡是2023年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中國排名第12位,也是全球創新指數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今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出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進一步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邁進。海內外機構均認可中國的科創能力。”何海峯表示。

在何海峯看來,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很重要,同時也要把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爲經濟增長動能。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新動能指數,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28.4%。

何海峯介紹道,具體到各個具體指數,2022年,網絡經濟指數爲2739.0,比上年增長39.6%,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爲91.6%;創新驅動指數爲336.3,比上年增長15.5%,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爲5.3%;經濟活力指數爲402.6,比上年增長3.5%,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爲1.6%;知識能力指數爲193.4,比上年增長5.9%,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爲1.3%;轉型升級指數爲162.8,比上年增長1.2%,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爲0.2%。

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力量

“數字經濟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的關鍵核心力量。”何海峯表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50萬億元,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於同期GDP名義增速,數字經濟佔GDP比重相當於第二產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1.5%。”

何海峯引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表示,從增長動能上看,數字化投入的經濟增長貢獻度持續上升,近年來已經超過了傳統投入貢獻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加速向數字化方向轉型。

根據政策的規劃,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要結合不同產業,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等來做產業的數字化。具體來看,數字經濟分兩大部分,產業數字化佔3/4,數字產業化佔1/4。數實融合將步入全新分水嶺。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需要數字化賦能,比如數實賦能新型工業化,包括要素融合、設施融合、產品融合等;比如促進跨境電商、網絡平臺的發展等等。此外,在三大產業之外,也要強調打造綜合性、智能化、數字化的信息基礎設施,這將共同構成中國數字經濟、數實融合的整體發展藍圖。”何海峯表示。